当地人将河叫沥,也叫涌,这条河叫沙基沥,整条河很宽,来来去去也有三两两的艇仔在穿行。
两岸都是沿岸而建的棚子。
苏木好奇就问婶子们那棚子是用什么搭的,为什么要搭在岸边,悬空搭在岸边。
“那个呀,松皮棚,夏天住里面很凉快,有的也将厕所搭在那,那屎尿就直接进沥里了,干净。”大婶儿叫梁焕娣,是个健谈的婶儿。
“哦~第一次见呢。”苏木点头,这种建筑在北方确实是少见。
岸边除了松皮棚还有很多树,不用苏木他们问,婶子们都解答了,都是各种各样的果树,不过荔枝龙眼居多。
村子里除了松皮棚还有红砖房,这倒是让苏木感到新奇的,现在的南方都那么富有的吗?
“这儿都是红砖房啊?不让泥砖房吗,那个不是更便宜?”田亮问出了新知青们的疑问。
苏木前世虽然也是深城人,却也没见过这个时代的农村。
年代文里大多都是去北方下乡,讲到盖房子都会说到砖瓦房和泥砖房什么的,这种清一色红砖房的还是第一次见。
“嗨,这附近几个村子,哦不,大队都是因为国家政策从其他地方迁过来的,都是国家补贴。”梁婶子摆摆手,表示这可不是自家有钱哈。
“这雨水多,台风多,泥砖房不合适。”陈大队长见知青们好奇,也插嘴解释了一下。
其实后边儿苏木了解到,这建红砖房的钱啊,大多都是华侨建设家乡资助的。
只是政策突变,最后也紧巴巴的只能给大家伙儿建个红砖框子。
后续搬过来的,就只能自已出钱,或者搭松皮棚住。
*
艇仔靠岸,站在船头的船夫先跳上岸将船栓到树上,一脚踩住船头,再让给人一个一个上岸。
知青们都大包小包的,默契地等其他人上去了再提着包袱上岸。
也就苏木提了个手提箱,看起来跟田园他们有点儿格格不入。
这个村子是沿着河建的,从河岸往村子主干道走还要经过鱼塘。
鱼塘边儿上还有搭建的松皮棚?
“婶儿,这些是鱼塘?”看到鱼塘边儿上还有果树,还养着鸭子,哎哟?传说中的桑基鱼塘?
不过种的不是桑树,这里不种桑树。
“是鱼塘,那个棚子是管理鱼塘的人住的。”梁婶子指了指那个一半架在水上的棚子。
苏木随着手指头看过去,刚好看到从里面掉出来的东西。
掉进水里,能想象得到,咚咚咚—的声音。
水上也泛起涟漪。
“呃……”苏木略显尴尬。
“嗨,鱼塘里的鱼吃,能省很多饲料咧,不过不能多,会,会,污,污染?水,鱼就养不好咯,鱼塘里的鱼也是一大笔收入呢。”婶儿就怕新来的知青不知轻重,什么都往里倒。
以前刚刚开放养鱼这项业务的时侯就是,都往里面倒,就过了几天鱼就翻肚子了。
新知青们点头,又想到鱼吃大便,脸色又青了青。
婶子们看到知青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想到什么,都捂嘴笑了起来。
可见,这也是见惯不怪了。
这个时侯已经是下午,队员们都睡完午觉上工去了。
路上没有什么人。
还好,就怕会被人看着,像猴子一样。
*
知青点在村子中间地方,和其他屋子不一样,知青点房子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