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章  三余村概况(1/2)
大拆迁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如果说要把我们现在的国家分成两个阶段,就是解放前和解放后;要是把解放后分成两个阶段可能就是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要在一个人身上分成两个阶段,自然是出生前和出生后,如果一定把出生后分成两个阶段,很多人是读书前或者工作后,很多人是结婚前结婚后,最近10多年来很多的家庭,总结以往的生活,主要划分成拆迁前和拆迁后两个阶段。而如今,三余村拆迁的机会终于来临了。虽然晚了些但是毕竟是来了,何况由于房地产的走势大致是上行的,所以拆迁补偿基本上也是水涨船高,晚点还是相对划算的。
三余村几个组农田都比较少,尤其是房思建所在的这个组。所以当年村民组长在安排宅基地的时候是非常严苛,屋前屋后只有200多平方米。后来很多人家向河边驳坡借地,多的搞到400平方米。隔壁村人家宅基地屋前屋后加起来都有一亩多,再往边远农村去,屋前屋后两亩都是有的。但是三余村八组一组这块,因为地少人多,改革开放以来,好几个单位征用了河边的土地盖了仓库。加上村民经济条件好转,盖房的人多了起来。而那时候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比较普遍,每个孩子分家都要一个宅基地,显然需求是旺盛的。已经有的再加上预留的宅基地,占到全村民小组土地大概有三分之一了,口粮田是根本就养不活自己村民小组的人,所幸的是一部分人去了土地工(土地换工作的工人,下文有详细介绍),拿了工资,吃的低价供应粮,所以温饱问题可以用钱解决。但是刚刚经历过温饱难继的日子,村干部未雨绸缪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是完全有理由这么做。
因为村干部的忧患意识,所以原则上一亩地安排了三个宅基地,18米长,12米宽。这个宅基地其实是非常小的,现在看要是几户人家集中盖房,规划好了也可以盖出精致的房子。但是在那个时候,只能盖三五间十多平米的房子。径深4米,走廊一米多屋后留一米,屋前只有五六米了,是很小的院子,所以前面人家盖房就不能盖太高,不然后面人家就晒不到太阳,就不要说盖楼房了。更何况那个时候可以盖个瓦房就很不错了,之前二三十年,农村生活就和一潭死水没有分别,哪里想到未来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十几年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这个安排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也不能说是坏事,可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作出的利于长远发展的规划。必须以多留土地防止饿肚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时也不知道以后的发展可以都有条件盖楼房。所以这样的规划为以后的发展也埋下了隐患,也为邻里关系的和谐减了不少分。
范见平是房思建小学时候的同学,现在是村里的村书记,想做事,但是因为城角落的局限,大点的工业项目很多办不了,想搞农业项目也因为没有什么地,而且郊区的农民保地意识强,为干不出什么大成绩,就感觉是一直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总觉得要是在远乡就好了。远乡很多人家都不愿意种地,觉得种地收入低、加上苦和累,要是在那样的地方做个干部可能比较容易出成绩。但其实,远乡不想种地的工作农民也未必好做,现在污染的行业,随便搬哪里都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招商引资,也不是说地价便宜就可以,自然要考虑交通运输,劳动力的充沛情况来决定。只能说各有各的难处。这天下没有好做的工作。
由于如泰运河的阻隔,就好像是县城的长江,把这里分成了江南和江北。隔河发展还真就不一样,而现在两个村民小组的拆迁让他心动,趁着拆迁可以做出点成绩。在年纪还不大的时候可以升上一级,到镇里、区里搞个位置,提升一步,人生也许境遇就大不相同了。
拆迁这种事情,遇到的会百般抵制,没有碰倒的是踮脚翘盼,就好像绣球砸到头上总得装出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做工作是难上加难,要是一个地块遇到会“搞事”的几个人,弄几个钉子户,这样的人比例多了根本就没有办法做。
这次的项目叫做水绘河畔,概念是因为附近有明末清初名士冒辟疆和秦淮歌姬董小宛的故居,国家4A景区的水绘园,加上靠近水绘园的如泰河两岸发展都不怎么好,所以准备一起开发,项目是金城开发区领导费了好大的努力才引进的。最近房产调控,不要说这个县级小城,就是大城市也有些疲软,正是限制房价的时候。所以金城开发区是比较重视,开会先简单通报了情况。也大致宣传了拆迁政策。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拆迁完成,既缩短了开发周期,也显示自己的能力,一个也为了老百姓早点安居乐业做贡献,可以说是三赢的事情。
范见平做三余村书记有两三年了,之前的书记因为经济问题给留置半个月,虽然没有坐牢,但是私下传来传去的问题不少,不然也不会双开了。算起来范见平和老书记陆德华还是远方亲戚。他到三余村里很多事情还是倚仗陆德华站稳脚跟,毕竟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人脉很难做好。
他在脑子里梳理了一下一组八组的情况,一共是百十来家,想先权衡一下:估计会有哪些工作会好做,哪些有问题,哪些是有公职人员,哪些有个体企业?不过呢,自己还是想先问问老同学房思建可能更加清楚,毕竟是他是土生土长本组人,家家户户都熟识,对于盘根错节的关系毕竟知根知底。看的角度也许和老书记不一样。另外一个方面。就像本地人认识的本地的路,可以在头脑里有个详细的地图,要去哪里,可能是比GPS导航还快,而外地人固然可以知道里程和道路,毕竟没有本地认识路的人来得直观立体。
一阵摩托轰鸣,范见平从车上下来,他穿着一件厚实的黑色羽绒服,也巧妙地遮掩了微胖的身形。下身是一条深棕色的加绒休闲裤,裤子面料柔软有弹性,舒适又不显臃肿。脚上蹬着一双黑色的雪地靴,他头上戴着一顶深蓝色的毛线帽,遮住耳朵,露出的几缕短发显得精神利落。手上戴着一副黑色的皮手套,外面还罩一件军绿色的棉大衣,毕竟这江苏的冬天还是很冷的。
范见平来到房思建的家,正好遇到房思建的爸爸房品元在院子里摘菜,冬天里霜打过的本地的趴趴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青菜品种。叶子伸展平铺在地上,叶厚筋少,口感尤佳。房品元是个革命残疾军人。70年代初当兵的时候开山因为事故砸伤了腰椎,死里逃生,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是腰一直有点弓,之后就转业回家在当时的新建公社(之后的新建乡)做点文字工作,之后因为精简机构老房就改行学了兽医,虽然是近40岁才改行,但是也不能阻止他考试顺利通过,包括实践。一个是说明老房的适应能力和勤奋复习备考,一个也可能考试是比较马虎。退休之前做的兽医站的站长,凭借技术资格证书使退休多拿1000多元一个月。现在在家守着点责任田种点自给自足的蔬菜。
房家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青砖小瓦,后面是一条大路,因此他家的房子和别人其他都差不多,但是留一个后门。房子的右边也就是西边本来有一块地,然后才是南北大路,因为搞副业,之前是把西边的空地盖了猪圈,养了几年猪,赚了点辛苦钱。之后因为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也可能是不精通科学养殖,虽然是兽医站退休的技术人员,好像还是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猪又经常生病,所以养了几年猪之后把猪圈加盖改成了厂房。搞了个小加工厂,没有搞多久,然后就一直闲置着。算下来宅基地总共有三四百平方米,但是真正的可以住的房子也就五间,其实平时也就老两口住,可以说足够了。中间是个小院子,厨房的门口有口井。可以晒晒衣服被子,长点花花草草,大蒜大葱,倒也是典型的农村宅院,村子里也大多是这样的格局,不同的一般的人家没有后面的大路而已。
“叔叔啊,好久不见身体还是这么好啊!”
“范书记啊,你怎么有空来我家啊?据说村里要拆迁了?是不是真的啊”
“哎,叔,我不就是为了这个事情来的嘛!小建说马上回来了,我看来是来早了点?!他还没有到家啊?”范见平说的小建就是房思建,因为房思建还有一个哥哥叫做房新建,大伙都叫他是大建。
“哦,真的要拆迁了啊?我们生产队的遗留问题可是多着呢!我们的生产队啊,老百姓可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哦!”其实房品元说的战斗经验主要还是当年的土地工的事情。
在以前公路运输不发达的时候,运河为如皋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很多物品经过运河进出。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物资渐渐丰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国营单位在河北边征地盖了仓库,比如糖烟酒公司、五化交公司、百货大楼,全县百姓的生活所需大都是通过水路运输而来,通过这几个码头上岸再通过拖拉机分发到乡镇。由原来十几吨的一条的水泥船小船队渐渐变成了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大铁驳船。运河见证了两岸百姓的生活变化,两岸百姓也见证了如皋的变迁。至于这些仓库征用了土地,一亩地可以安排三个人的工作以及口粮关系,就可以按计划买到廉价的大米等凭条供应的食品。20多年后,河北的人终于有机会享受和河南人一样的待遇,虽然并不是全家,只是少数“幸运儿”。因为这个工作是土地换来的,大家都叫他为土地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转户口找工作可是和现在考公一样热门和重要的事情。甚至还要重要更加重视!因为现在的选择比之前可多多了。那时候错过了这个工作,一般只能在农村里守着田过活,也是号称一辈子的事情。当然那时候也不知道十几年后会下岗,以前恨不得拿命换来的工作会仅仅值那么一点点谁都看不上的点钱。
土地工大概搞了五六批次,是因为单位需要土地的先后不同,每次需要的地方大小不等所以安排的人数也不等。为了公平起见,但是这个事情要做到公平真的不好实现。因为不好量化这个户口值多少钱?要是可以的话就可以直接说交多少钱大家分了。经过几轮讨论:原则上是一家只能安排一个人去上班。另外开始的做法是去上班的人工资全部交给集体,集体的粮食也还是一起分配,显示的是代表集体去工作,不过是工作的地方不同,有的是在田间有的是在工厂。过些日子,分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