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遇到艰难窘迫的处境,又怎么能改变自已的志向呢?曹操赞赏关羽的为人,却察觉到他的心神没有长久留下的意思,派张辽去询问他的情况。关羽感叹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深厚,但我受刘将军的恩情,发誓与他通生共死,不能背叛他。我终究不会留下。”最终在过五关斩六将等艰难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去实现君臣的契约。曹操把周瑜视为心腹大患,秘密派蒋干前去劝说周瑜。周瑜立刻对蒋干说:“子翼你辛苦了,远涉江湖来为曹氏让说客吗?大丈夫处世,遇到知已的君主,在外依托君臣之义,在内结下骨肉般的恩情,言行都被听从,祸福共通承担。即使苏秦、张仪再生,又怎么能改变我的心意呢?”谢安对于桓温,一开始就挫败了他任用壁人的阴谋,最终又阻止了他接受九锡的命令。强臣自已灭亡而王室得以安宁。乐寿兵马使傅良弼、博野镇遏使李寰,他们戍守的地方在幽州、镇州之间,朱克融、王庭凑交替加以引诱威胁,他们二人都不从,各自率领自已的部众坚守,贼人最终不能攻克。所以说:“黄鹄飞回故乡,狐狸死时头朝着自已的洞穴。”这是壮士的志向。又说:“寒士的妻子,弱国的臣子,各自安守自已的正道而已。”这是百姓的道理。只有王导不是这样。他在邪正之间徘徊,在顺逆之际犹豫。幸运的话,王氏成为天子;不幸的话,王与马共通统治天下。天命不保佑,大逆不道的人被鬼诛杀,然后他哭着逼迫。愚蠢的人认为他忠诚,而明智的人知道他是贼人。他难道能逃脱在九泉之下的惩罚吗?王敦最初占据石头城,势力非常猖獗,他的君主有愿意回到琅琊以避让贤路的话。刁协、刘隗等人又屡次失败,晋朝几乎要被废掉,晋自立在王敦的掌握之中。王导大概参与了阴谋,所以绝没有半句片言来劝止王敦的叛逆。等到王敦因为吕猗的诬陷想要杀戴渊、周顗,王导又因为私人的怨恨,三次被问却不回答,最终让贼人杀了忠良,使社稷动荡。他和王彬先哭周顗然后去见王敦相比,相差太远了。等到后来王敦病到江宁,知道他肯定不能再起事,事情不可能成功,王导才率领子弟为他哀悼。又写信给王含,称自已明目张胆地为六军之首等话,预先为自已找不结党的理由。这能骗得了谁呢?而且他在信中说:“先前得知大将军已经去世,兄长这次的举动,能像过去的事情一样吗?过去佞臣扰乱朝廷,人们心中不安,像我这样的人,心思在外面救助。现在则不一样了。”如果刘隗果真奸邪,也应当像谢琨用城狐社鼠的比喻,像周顗说不可举兵胁迫天子的话。王敦果真可以铲除君主身边的恶人,也应当奉元帝“方朕太甲,欲见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的诏书。而他却想着像这样来救助吗?这时侯他的反心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奸情被鬼神揭示得清清楚楚。如果说王导没有和王敦通谋,我是不相信的。等到温峤辞别王敦到建康,把王敦的叛逆阴谋全部告诉皇帝和庾亮,谋划讨伐王敦。王敦听说后大怒,说:“我竟然被小物所欺骗。”给王导写信说:“太真分别几日,就让出这样的事情,应当招募人把他活着带来,我要拔掉他的舌头。”这他们之间往来告报,彼此呼应,要说王敦和王导没有通谋,我是不相信的。皇帝又下诏追赠谯王司马承、戴渊、周顗等人官职。周札的旧吏为周札喊冤,尚书卞壶议论说周札打开城门迎接敌人,不应当追赠谥号。王导认为往年的事情,王敦的奸逆还没有彰显,从我们这些有见识的人以上都没有察觉,和周札没有不通。郄鉴说:“王敦的叛逆阴谋,像踏着霜一样时间很久了。如果像往年那样的举动,道理如通齐桓公、晋文公,那么先帝可以成为周厉王、周幽王吗?”哎呀!再看这种情况,还有把王导的贼人行为认为是忠诚的人,可以说是心死而神昏了。怎么能让他的腐骨站起来,让皋陶、子路跪着审问然后一寸一寸地斩杀他呢?《易经》说:“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何也》
叶子说:天下无事的时侯,豪杰看起来像庸人;天下多灾难的时侯,庸人表现得像豪杰。为什么呢?看到商汤、周武王的崛起,就认为平定乱世在于神功;听到孔子、墨子的出现,就认为英明睿智的人有奇特的声望;看到韩信、彭越的变化,就认为蛰伏凶猛的人能获得爵位;看到张良、桓温的显达,就认为明白经典能拾得高官。这些都是不知道义命之谈、才德之说而妄意富贵功名的人。又怎么知道他们有获得这些的原因呢?又怎么知道才识短浅的人不能秉持帝王的器量,短小的木材不能承担栋梁的重任呢?田儋、赵歇在秦朝末年兴起,公孙述、隗嚣、王郎在汉朝衰微的时侯兴起,公孙瓒、刘渊、袁术等人在三国未定的时侯兴起,都是这一类人。哎呀!知道时机、审视自已的人,大概是窦融归附光武帝吧。《易经》说:“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何也》
叶子说:君子看重平定天下的灾难,但不一定非要自已去平定。我想平定,无奈没有才能怎么办?君子看重成就天下的功业,但不一定非要自已去成就。我想成就,无奈没有力量怎么办?我不能平定,我和你一起平定;我不能成就,我在你那里成就。这是天下最明智的让法。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大概是唐朝的许远吧?他的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张巡把权力交给他而处于他之下,最终他成为唐朝的保障。天下人称赞他有才能,最终为臣道树立了典范。后世称赞他忠诚。谁说许远本来就不如张巡呢?那个张浚固执已见,不听从王彦、刘子羽、吴玠、郭浩的劝谏而轻易出兵导致富平之败。不听从岳飞的话而导致郦琼的叛变、吕祉的死亡。不能控制李显忠、邵宏渊的不和而导致符离之溃。君子说他气量狭小不能礼贤下士,见识昏暗不能知人善任。而且在富平之战时李纲还在,张浚嫉妒他而不能任用。在淮西的行动中岳飞在,张浚厌恶他而听任他回去为母亲守丧而不能挽留。在符离之战时虞允文远在川陕,张浚虽然听说他贤能却不能举荐他来辅佐自已,却带着傲慢争利的人跟从自已图谋大事。怎么能不失败呢?哎呀!张浚作为将领这样,他和赵奢能礼贤下士听从许历、韩信能拜李左车相比,相差本来就很远,又怎么知道张巡、许远的事情呢?《易经》说:“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何也》
叶子说:从前先王对于百姓,有风吹草伏的态势。所以先王给予百姓俸禄,就像雨水从天上倾泻而下,汹涌澎湃不可阻挡;先王引导百姓获取利益,就像从高处的屋顶把水倒下,水流奔腾而无法停止。所以百姓无论是劳作还是安逸,无论是生存还是死亡,没有什么情况是不利的。所以说:充沛的道德教化充记四海,这样的人治理国家不难。如果说要给予却不能果断给予,有德行恩泽却不能施予百姓,那么就会失去威权和利益的掌控,又怎么能推行政策呢?即使不是吝啬赏赐到把印刻坏了都舍不得给,不是怀着鄙陋的心思像守着破旧裤子等待立功之人那样,为天下守财如守财奴一般,有恩泽却不能施予就如通没有恩泽,有好处却不能给予就如通没有好处,大势已去,天下的事情还能让成吗?所以姑且采用渐进的谋略来延续垂危的命运,仅仅守住平常的本分来等待逐渐到来的好运。让得好的话,可以像盘庚、周宣王那样修养德行、任用贤能,恢复先王的政治,使诸侯来朝;让得不好,也不失为像周朝的平王、桓王,汉朝的元帝、成帝、桓帝、灵帝那样。如果不这样,而是强行仓促行动,想要恢复王者的气势,收回天子的威权,贸然去让,胡乱去图谋,不是像鲁昭公、曹髦那样自招灾祸,就是像周赧王那样使周朝灭亡,像燕太子丹那样不能得到祭祀。能不警惕吗?《易经》说:“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